陈旻湖教授:建立多学科团队,打造特色专科!

来源:  作者:记者 闵俊
近年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一院)炎症性肠病(IBD)多学科团队在IBD的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如何通过学科建设,提高科室的临床诊治能力及科室品牌影响力?近日,团队领军人陈旻湖教授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就相关问题分享了他的看法与经验。
 
使命召唤  打造特色专科
 
陈旻湖教授认为,除了完成日常医疗任务之外,通过学科建设提高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及学科品牌影响力是每一个科主任的使命。陈旻湖教授自2003年担任中山一院消化内科主任,他说:“当时的消化内科规模比较小,除了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相关领域有一定的影响之外,没有明显的医疗特色,也没有重点研究方向。”陈旻湖教授及科室主要骨干认为,作为大型的大学附属医院,既要规范诊治专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更要解决区域内其他医院解决不了的急重症及疑难杂症,同时要做到有特色,在某些疾病的诊治上有独特之处,从而引领学科的发展。基于这样的学科建设思路,中山一院消化内科制定了学科建设的近期目标与中长期发展目标。
 
胃食管反流病及功能性胃肠病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陈旻湖教授的团队通过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特征、诊断及治疗等一系列研究,在Am J Gastroenterol(《美国胃肠病学杂志》)等杂志发表多篇文章,发布了我国自己的数据,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重视。基于上述研究的突出成就,陈旻湖教授当选世界胃肠病组织指南委员会及出版委员会的委员、亚洲胃肠神经与功能性胃肠病协会常务理事,受邀参与世界胃肠病组织、亚太消化病协会组织的胃食管反流病诊治指南的制定,主持我国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共识意见的修订。此外,陈旻湖教授领导团队主办了首届世界神经胃肠病及动力障碍性疾病大会。这次大会吸引了来自五大洲600多名该领域的专家出席,奠定了该学科在本领域的学术地位与影响力。
 
建立多学科团队  突破临床瓶颈
 
陈旻湖教授指出:“IBD很难诊断,没办法治愈。中国的患者数量在迅速上升,这与生活方式改变和卫生条件等环境的改变有很大关系。”从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30年前IBD已经成为西方国家消化领域最重要的疾病,在中国也必将成为消化系统最重要的疾病。在这一预测下,中山一院从10多年前就开始建立多学科团队,开展临床诊治与科学研究。
 
经过多年的工作,陈旻湖教授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建立了炎症性肠病诊疗专病中心,形成了多学科(消化内科、胃肠外科、病理科、影像科及营养科等)参与的“一站式”诊疗模式,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同时在国内开展以人群调查为基础的IBD临床流行病研究,组织全国多中心克罗恩病与肠结核鉴别诊断研究;率先开展生物制剂/免疫调节剂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研究,建立了药物浓度及抗抗体浓度的检测方法;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腔内超声造影诊断肠瘘的研究。这些研究结果,极大地提高了IBD的诊治水平。目前,在该中心随访的IBD患者超过4000例,中心已成为国内最大的IBD中心之一。该中心通过专题研修班方式为国内各大医院培训了300多名IBD骨干,促进了我国IBD事业的发展。
 
另外,国际著名的IBD专家Shomron Ben-Horin教授受聘为客座教授在该中心工作一年,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学术交流。
 
小结
 
专科的发展,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陈旻湖教授看来,作为大学附属医院,在满足基本医疗任务的同时,应将目光放远,要预测疾病发展趋势,找出那些具备一定难度的,并且患者越来越多的疾病,同时要注意挖掘别人没有发现的领域。
专科建设要做长期的品牌,首先是要有患者的口碑,还要有同行中的影响力,并且品牌医生和品牌学科要有机结合共同成长。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陈旻湖教授带领的消化科团队用特色专科的建设,为中山一院打造出了真正的品牌。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中华消化网”的文字、图片和音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中华消化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华消化网”。本网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