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声医事 | 杨云生教授专访
杨云生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病中心主任、全军消化病研究所所长、亚太消化内镜培训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消化内镜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消化病学专家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亚太消化病学会(APAGE)常务理事、世界胃肠病组织科学委员会委员、美国消化内镜学会(ASGE) 国际委员会委员、GIE中文版主编等。
采访环节
首先,感谢杨云生教授接受中华消化网及中国消化界的专访。
中国消化界:消化内镜技术历经100多年,经历无数次的尝试、失败与创新才有今天的局面。因此,想请您与大家分享一下消化内镜的发展历程。
杨云生教授:胃肠道好比一条“黑色隧道”,进入人体这个黑色的隧道并不容易,人们实现了登月,但到达不了自己体里的肠道,可以说比登天还难,但是我们人类对它的好奇与探索却从未停止过。
1805年,Bozzinl 内镜问世;
1932年,semi-flexible诞生;
1957年,Dr.Basill.Hirschowitz 制造出第一台纤维胃镜、十二指肠镜;
1983年,美国 Welch Allyn 公司首创电子内镜并运用于临床;
1987年,日本发布第一台EUS;
------
杨云生教授用他们实践的内镜照片讲述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在我国的开展,胰胆管内镜、胶囊内镜、小肠镜、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等相继在临床应用,以及代表性的治疗技术,比如ERCP/ESD/NOTES/POEM/内镜缝合等发展------也反映他带领的团队在内镜方面做的许多先进的工作。
目前消化内镜相关研究及技术在全世界正呈现出百“镜”齐放、百“镜”争鸣的局面,但杨教授话语一转,讲到这些主要的创新和技术诞生基本是国外的,我们回顾历史,因为我们是站在前人的基础上开展新的工作,历史是一种力量,推动着今天和未来。他讲本次大会报告的主要核心,是报告世界内镜新的动态,内镜研发的新方向和我们的最新进展等。
中国消化界:请您帮大家介绍一下关于消化内镜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
杨云生教授:我这里分别从技术层面和策略层面做介绍。
一、技术层面。新的研究发展方向包括内镜分子影像技术、多模式内镜技术、内镜下移植技术、内镜影像大数据技术、多维结构图像重建技术、可视化消化系3D/4D技术、可视化病人技术、可视化诊断与操作技术等将取得越来越深入的研究成果与进展并且给将来的内镜影像带来革命性的进步。
比如,随着内镜分子影像技术的发展,该技术可提供病变的分子基础用于在体实时确定病变性质,决定最恰当的活检、诊断和治疗。再比如,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下荧光染料TNF抗体分子探针技术,可以在体评估克罗恩病免疫单抗治疗的效果等。
二、策略层面。未来内镜发展方向是什么?杨教授2014年提出国际内镜发展的特点,微观化、微型化、微创化、普及转化、数字化、自动智能化,简称“六化”。在中国,还有实现国产化,即六化+国产化,七化。
微观化:消化内镜不仅仅要能看到较大的病变,更应该能观察到极其细微的病变,甚至可以直接一步到位在镜下以细胞水平和/或分子水平观察病变部位,以协助医生实现早癌诊疗理念:早发现,早治疗,同时也能降低疾病误诊率和漏诊率。
微型化:消化内镜需要通过人体自然腔道开展检查诊治等,因此,检查设备越精细,对人体腔道的损伤也就越小,因此针对消化内镜的微型化需求将是永无止境的,例如胶囊内镜。
微创化:随着消化内镜技术不断朝向微观化和微型化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将进一步提高消化内镜检查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检查也从原先的微创检查,甚至做到无创检查,以及器械方面技术的进步不断改进巨创走向微创最终走向无创。
普及转化:不断缩小地区与地区之间、医院与医院之间的消化技术团队的诊疗水平、仪器等方面的差异,广泛的普及消化内镜技术,促进技术成果转化与运用。
数字化:实现经验操作向循证数字的转化,以图像整合2D/3D/4D技术、数字模拟内镜技术、个体化内镜技术、内镜影像大数据技术、多维结构图像重建技术等为代表的医疗数字化技术将实现新的突破和创新模式。
自动智能化:以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新兴消化内镜技术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有巨大的前景,并且给消化内镜医师及病患带来便利与收益。
最终目标还是实现:六化+国产化,在国产消化内镜领域,我国北京、上海、深圳的一些消化内镜器械已经做的相当成熟,比如深圳开立等与国外的差异也越来越小。
中国消化界:我有幸在2016 消化内镜年会上第一次听到您做关于胃肠机器人研究进展的报告,相信这对全国的消化科医生来讲都是头条加重磅消息!请您就胃肠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做个介绍。
杨云生教授:此次 2016 消化内镜年会上发布的胃肠机器人研究进展报告是我们课题组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支持下研发的内镜机器人,也是国际上首次正式发布的胃肠机器人,在这个领域,中国走在了国际的前面。虽然目前国内胃肠机器人的研发完成动物实验阶段,但其操作上的准确性不亚于人工操作。胃肠机器人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
中国消化界: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必将提升我国的软实力,其中就包括文化、科教与卫生影响力,您觉得未来中国医疗会不会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政策,走向沿线国家,加强国际间的卫生事业交流与合作。那么消化内镜在这里扮演着怎么样的角色。
杨云生教授:在中国,消化内镜不仅仅是一门技术,而是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成为一门学问。“一带一路”要充实发展,科技、文化与学术上的交流与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与沿线国家在医疗卫生领域有诸多互补的地方,学会也在认真考虑并着力推行这种交流与合作。
在诸多交流与合作中,医学是用来救死扶伤的,最能体现出彼此的真诚,也最能带给当地百姓福祉,消化内镜在国内无论是理论还是技术都相对成熟并且其诊断与治疗效果立竿见影,未来将大有可为。
中华消化网及中国消化界再次感谢杨云生教授接受我们的专访。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中华消化网”的文字、图片和音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中华消化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华消化网”。本网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