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申教授:消化内镜的发展与质量控制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作者:辛磊 李兆申
消化内镜的发展
消化内镜是重要的消化系疾病诊疗技术,历经了一个半世纪的发展。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对消化系疾病诊疗发挥了巨大作用。以消化道恶性肿瘤为例,随着内镜筛查逐渐普及、内镜下切除技术日渐成熟,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早诊早治成为现实。在内镜筛查广泛开展地区,癌前病变和早癌的检出和治疗极大地降低了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节约了大量医疗费用。
从上世纪50年代起,我国部分医院开始引进硬性内镜或半可曲式内镜检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消化内镜事业进入“快车道”:一大批内镜中心建成使用,内镜诊疗技术进一步普及;消化内镜医师队伍不断壮大,一批技艺精湛、在国际舞台具有“发言权”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消化内镜设备引进基本与世界同步。
消化内镜的质量控制
医疗质量与安全是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发展的生命线。随着消化内镜的飞速发展,发达国家均建立了全国性的消化内镜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消化内镜质控由卫生行政部门牵头监督考核、相关学会具体制订行业指南和进行相关研究。
近年来,我国的消化内镜质控工作也蓬勃开展。在国家层面,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内镜诊疗管理暂行规定》,对消化内镜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规范作用。2014年,国家消化内镜质量控制专家组成立,逐步健全组织体系,落实工作制度。在省级层面,我国已有14个省(直辖市)、市、自治区成立消化内镜技术质控中心,在省级卫生计生委的领导下开展消化内镜技术质控工作。在学术组织层面,中华消化内镜学会等陆续制订《中国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专家共识意见》、《中国消化内镜或组织检查与病理学检查规范专家共识》等一批指南和共识。
2015年12月,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专家组参考国外相关指南、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订《消化内镜医疗质量控制指标(草案)》,初步提出12个质控指标,包括3个结构性指标、4个过程指标和5个结果指标,有待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加以验证、完善。
今后我国的消化内镜质控,将继续完善国家消化内镜质控网络构建,建立以“监测—质控—评价—反馈”为循环的国家消化内镜质控运行体系,与各省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消化内镜质控中心建立工作体系,实现实时传报,加强人员培训,形成基于信息化监测与专业化监管的国家消化内镜质量控制模式,全面提升我国消化内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中华消化网”的文字、图片和音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中华消化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华消化网”。本网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中华消化网”的文字、图片和音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中华消化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华消化网”。本网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