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建林教授:整合胃肠黏膜病变研究新热点

来源:  作者:许鸿志 肖传兴 任建林
对于胃肠道的研究、探索需结合胃肠道内外环境,融合机体内在因素和外在表现,达到整合胃肠黏膜研究以洞悉人体整体的病理、生理的变化。胃肠道黏膜最直接、最重要的外环境便是肠道菌群,胃肠黏膜病变的早诊早治依赖分子影像与消化内镜技术。
 
人体肠道是一个巨大的微生物库, 由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构成,主要以细菌为主。正常状态下,肠道微生物在各种反馈作用机制的调节下维持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肠道菌群紊乱不仅与一些消化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症、结直肠肿瘤相关,还可能参与了一些消化道外疾病如肥胖、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病机制。粪菌移植是扭转肠道菌群紊乱,重建正常肠道菌群的核心手段。目前,已有21种疾病被注册用于粪菌移植治疗的研究,如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便秘、糖尿病、脂肪肝等。我科把“重塑肠道菌群提高胃肠道疾病诊治水平”作为学科发展重要方向,并于2014年建立了标准化的粪菌移植体系,探索粪菌移植治疗脂肪肝、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溃疡性结肠炎、自闭症等。
 
胃肠道黏膜研究的另一个热点方向为分子影像及消化内镜研发。内窥镜检查无疑是诊断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最直接、最便利的筛查方式。但传统的光学内窥镜以及超声内窥镜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医学对于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早诊早治需求。笔者与合作单位研制出一种近红外自体荧光内窥镜成像系统结合拉曼技术的装置,即拉曼光谱电子内镜。拉曼内镜利用独特的分子振动技术,可探测组织的生物化学生物分子结构和构成,在分子水平鉴别组织病理学类型,精确诊断癌前及肿瘤组织。结合纳米金微粒拉曼探针,利用拉曼散射对纳米金特殊的敏感性,可以实现镜下分子水平的靶向诊断。我们也与合作单位将光声成像技术引入内窥镜系统,光声成像结合了纯光学组织成像中的高精度性和纯超声组织成像的强穿透性,可实现深层活体内组织精确成像。旋转的扫描镜面反射超声波信号,将脉冲激光照射到生理区域,实现环周扇形扫描。总之,光声内窥镜可同时实现影像诊断和功能成像,也可实现图像引导下对深层病变的内窥镜治疗。
相关阅读
  •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中华消化网”的文字、图片和音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中华消化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华消化网”。本网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