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消化微生态学术会议
2016年1月7~9日,“第二届中国消化微生态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指南与进展巡讲专题峰会”在深圳市召开,来自全国各省市致力于微生态研究的临床医生、微生物基础研究专家、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微生态组、微生态制剂研制和生产企业等近300名代表汇聚一堂,就消化微生态基础研究、产品研发现状等最新前沿进展进行演讲和讨论;中华医学杂志社,中华内科杂志社侯君鉴主任、沈志伟编辑,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社任延刚主任以及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的沈建忠副主任、胡忆虹处长等全程调研和参加了会议,并与到会专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交流,会场学术气氛浓郁,充分展示了我国消化微生态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和蓬勃生机。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微生态组委员及部分国内知名专家在会前召开了微生态组扩大会议,主要就消化道微生态制剂和微生态移植临床应用共识草案的制定展开讨论。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微生态组组长杨云生教授首先就上述两个共识草案制定的必要性和相关背景做了简要介绍,接着复旦大学循证医学中心主任王吉耀教授就临床共识和指南的规范化制定进行讲解和解读,为上述两个共识意见的制定提供方法指导。最后,专家们就“消化道微生态制剂在消化系疾病中应用的专家共识意见”与“中国粪微生态移植专家共识意见”草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听取了多方意见,进行下一步新的工作。
会议期间,大会主席杨云生教授首先就临床胃肠微生态研究的聚焦与思考进行了专题报告。香港中文大学消化病研究所于君教授,中华内科杂志主编、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陈胜良副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陈烨教授,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建中教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侯任主任委员陈旻湖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比较医学研究中心牛海涛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蒋建东所长,深圳市儿童医院郑跃杰教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朱保利教授,Marshall大学儿科生物化学与微生物学Hongwei David Yu教授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胃肠微生态与大肠癌、代谢性疾病、神经精神疾病、艰难梭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炎症性肠病、机体免疫、药物代谢、精准医学及寿命关系等的研究进展进行演讲与讨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李岩教授,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镜吴丽丽博士,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内科王邦茂教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郑鹏远教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秦环龙教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消化研究所智发朝教授等就微生态制剂如地衣芽孢杆菌、枯草杆菌、布拉氏酵母菌、双歧杆菌多联制剂及自主研发的新型益生菌等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新进展做了精彩报告,并进行了积极的讨论。此外,解放军总医院微生物教研室宋阳医生代罗艳萍教授,锐翌基因公司陈璟博士,大连医科大学微生态学教研室主任袁杰力教授,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袁静研究员,浙江省农科院王欣研究员等,就微生态研究新技术方法、微生态失调诊断、体外模拟发酵等方面进行了专题汇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吕农华教授和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科白文元教授分别做了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和益生菌使用专家共识与指南做了专题报告。
本次会议针对微生态领域关心的热点问题如胃肠道微生态与疾病关系是什么?使用何种方法研究胃肠道微生态?如何设计胃肠道微生态研究等方面展开了广泛讨论,而且针对国内常用益生菌制剂作用机制与临床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与交流,同时指出我国益生菌制剂研发上的不足,临床应用方面循证证据的缺乏,并提出了今后微生态制剂的研究方向。
会议期间,杨云生教授及部分专家代表与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的领导一同组织了肠道微生态研究专家座谈会,各位专家就中国消化道微生态研究发展战略各抒己见,指出现有研究的差距和不足,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最后杨云生教授代表大家总结了我国胃肠微生态领域“做什么”与“怎么做”的研究思路,受到大家的认同和肯定。
本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内科杂志社主办,邀请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微生态组参加支持。第二届中国消化微生态学术会议的成功举办为我国微生态学基础、临床及微生态制剂研发领域的学者提供了相互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为我国消化微生态专家共识的制定与中国胃肠微生态学发展战略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中华消化网”的文字、图片和音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中华消化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华消化网”。本网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