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t中文版】克罗恩病患者回肠黏膜炎症部位病原共生菌清除作用受损源于?
校译:张晓岚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东院消化内科
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的发病可能与基因、微生物和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有关。近有研究表明,携带ATG16L1-T300A基因的CD患者清除回肠炎症部位病原共生菌的功能受损,从而表明ATG16L1在清除炎症部位病原共生菌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ATG16L1是先天免疫的重要遗传基因,其通过自噬和吞噬方式,在清除肠道微生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拟探讨炎症对携带不同ATG16L1基因表型的克罗恩病患者回肠黏膜组织中微生物构成的影响。
研究共采集35例活检标本,包括11例携带ATG16L1-T300A风险基因的CD患者和9例携带ATG16L1-T300保护性基因的CD患者,标本分别取自末端回肠的炎症和非炎症区域。进一步从活检组织中提取DNA,并通过焦磷酸测序分析细菌的组成成分。同时,使用AIEC(adherent-invasive Escherichia coli)感染携带不同ATG16L1基因表型的健康志愿者(T300或T300A)的单核细胞,通过测定AIEC的集落形成单位来分析AIEC胞内存活率。
结果如下,在回肠炎症组织中,不同ATG16L1基因表型携带CD患者的细菌构成有所不同。携带ATG16L1-T300A基因CD患者梭杆菌数目较多;而携带ATG16L1-T300基因CD患者毛螺菌数目较多、拟杆菌和肠杆菌数目则较少。然而,在回肠的非炎症组织中,ATG16L1等位基因对细菌构成没有影响。在炎症条件刺激下,与携带ATG16L1-T300基因的单核细胞相比,携带ATG16L1-T300A基因的单核细胞清除AIEC的能力较差。
本研究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CD是一种与遗传基因、环境因素和微生物有关的炎症性肠病。
▸ATG16L1是先天免疫重要的易感基因之一,通过自噬和吞噬作用清除肠道微生物。
▸CD的发生与菌群失调有关。
新发现是什么?
▸与携带ATG16L1-T300基因的患者相比较,携带ATG16L1-T300A基因患者回肠炎症组织中拟杆菌、梭杆菌和大肠杆菌数量较多,而毛螺菌数量较少。
▸携带ATG16L1-T300A基因健康者的活化单核细胞清除胞内AIEC的功能受损。
▸本研究表明:在炎症条件刺激下,ATG16L1-T300A基因可导致黏膜菌群失调。
这篇研究对将来临床实践的影响?
▸通过测定CD患者ATG16L1等位基因表型,可以指导临床医生调整益生元、益生菌或抗生素的应用,从而抑制肠道炎症和调节肠道菌群失调。
如需订阅《Gut中文版》,欢迎致电Gut中文版编辑部,联系电话:010-87738612。